俄罗斯面临“二次解体”危机?第一个露出反骨的,居然不是车臣
"莫斯科那边又在征兵了,这次轮到鞑靼斯坦的小伙子去填战壕?"喀山街头的小酒馆里,留着山羊胡的老阿訇把报纸拍在油腻的木桌上,玻璃杯里的格瓦斯跟着晃出愤怒的泡沫。这个距离莫斯科800公里的石油重镇,空气中飘着的不仅是伏特加的味道,还有越来越浓的火药味。
谁能想到,在俄乌冲突进入第三个年头时,最先炸毛的居然不是以彪悍著称的车臣,而是这个伏尔加河畔的"金主爸爸"。鞑靼斯坦共和国——这个占俄罗斯GDP4%的工业心脏,最近突然在社交媒体上掀起"去你妈的征兵令"风暴。年轻人把征兵站围得水泄不通,不是来报到,而是举着"要石油不要战争"的标语牌。这场景让政治观察家们眼镜碎了一地:说好的"俄有难,车臣反"的剧本呢?
翻开历史账本,鞑靼人的怨气可不是现在才攒下的。1552年伊凡雷帝攻破喀山城墙那会儿,当地人就给沙皇记了笔黑账。苏联时期两次申请升格加盟共和国被拒,憋屈得像被按在水里的葫芦。等到1991年叶利钦为对抗戈尔巴乔夫,嘴瓢说出"主权想要多少给多少",鞑靼人立刻当真了——61.4%的投票率支持独立,差点把喀山变成第二个格罗兹尼。要不是普京后来用输油管道当脐带把两地拴死,现在的俄罗斯地图可能早就缺了这块"鞑靼补丁"。
地理课代表这时候要敲黑板了。打开卫星地图,鞑靼斯坦就像被俄罗斯抱在怀里的存钱罐,四周连个出气孔都没有。就算真独立了,莫斯科只要关掉输油阀门,喀山街头的汽车全得变废铁。更别说当地俄罗斯族和鞑靼族各占半壁江山,真要分家?怕是小区业主委员会还没吵完,特种部队的装甲车就先开进市政广场了。
但战争这台绞肉机,硬是把陈年旧账绞成了新鲜伤口。前线传回来的阵亡名单里,鞑靼名字的比例高得扎眼,而莫斯科的公子哥儿们正忙着用"扁平足证明"逃避兵役。乌克兰无人机今年春天突袭喀山炼油厂那天,社交媒体上疯传的视频里,戴着小圆帽的老人指着浓烟滚滚的厂房怒吼:"这就是联邦给我们的保护?"底下点赞最高的评论写着:"当炮灰我们冲在最前,分红利时我们排在最后。"
对比隔壁车臣的"岁月静好",这出戏就更耐人寻味了。卡德罗夫虽然被传病危,但他那些留着大胡子的卫队照样在红场阅兵式上走得威风凛凛。有分析认为,克里姆林宫早把车臣改造成了"战争分包商"——给他们足够的自治权和剿匪预算,换他们帮忙镇守高加索火药桶。而鞑靼斯坦这种工业奶牛,反倒成了随时可以挤血的战时经济血包。
石油工人纳吉布拉在征兵站门口蹲了三天,他手机里存着在顿巴斯阵亡表弟的最后一条语音:"哥,他们给我们的地图是1982年印的。"这条语音在喀山大学的Telegram群里被转了上万次,后面跟着一串鞑靼语诅咒。当地议会趁机旧事重提,要求恢复2017年被取消的特殊地位条约,还搬出叶利钦当年的承诺当令箭。莫斯科的回应是派来更多征兵办官员,带着一摞比圣经还厚的空白阵亡通知书。
历史教授瓦西里在喀山大学的地下档案馆里翻出一本发黄的笔记。1944年,斯大林把整个车臣民族流放西伯利亚时,有个鞑靼族军官在日记里写:"今天他们流放车臣人,明天就会流放我们所有人。"现在这本笔记正在学生中间秘密传阅,有人用红笔在扉页补上了新注解:"当战争机器需要燃料时,最先被投进熔炉的永远是边角料。"
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、有益、向上的新闻内容,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妥善解决。
热点资讯/a>
- 《暗黑破坏神:不朽》全新职业德鲁伊 现已正式上线
- 平谷市政清淤工程:绿色环保下的城市脉络畅通行动
- 17173新游期待榜:《明末:渊虚之羽》正式发售 《米姆米姆
- 这几个生肖太牛啦, 超会打交道, 7 月开口就来钱, 生意大
- 热推《将军在上,医女娇妻不好惹》,美好到叫人不忍完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