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8彩

88彩

你的位置:88彩 > 新闻动态 >

1945年,日本发布投降电报,主席看了三遍后,已洞察先机布局

点击次数:92 发布日期:2025-08-01

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凌晨,延安窑洞里灯火通明。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的电报,被秘书叶子龙带着激动的心情送到了毛泽东手上。

消息一出,延安城内外瞬间沸腾,人们欢呼雀跃,沉浸在十四年抗战胜利的狂喜中。可毛泽东的反应,却透着一股异样的平静。

他接过电报,反反复复看了三遍。脸上没有预期的狂喜,只有一种深沉的镇定。

据当时的警卫员齐吉树回忆,毛泽东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:“好啊!多年的抗战终于结束了。” 随后,他提笔写下几个大字:“庆祝抗战胜利,中华民族解放万岁。”

这种超乎寻常的冷静,在那个举国欢庆的时刻,显得有些“不合时宜”。然而,这份平静,恰恰预示着一场更大风暴的来临。日本投降,不过是打响了另一场无声战役的发令枪。

他早就看透了

毛泽东的这份沉着,并非偶然。这源于他一贯的战略思维,以及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深远洞察。

早在青年时代,他就展现了惊人的远见。一九一六年,在长沙求学的他,与蔡和森等人谈论国际局势,已预测日本会在二十年内全面侵华。

十五年后,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,预言不幸应验。日军占领东北,战火开始在中国大地上蔓延。

全面抗战打响后,国内一度弥漫着“速胜论”和“亡国论”的悲观情绪。一九三八年五月,毛泽东发表《论持久战》。

他系统阐述了抗战将经历战略防御、战略相持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。强调人民战争是胜利的根本,这不仅仅是战术,更是对中国未来格局的洞察。

毛泽东清楚,中日民族矛盾,这个国家当时最主要的问题,迟早会解决。一旦日本倒下,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和权力斗争,必然会迅速浮出水面,成为头等大事。

他曾说:“当桅杆顶端刚刚露出时,就能看到接下来发生的普遍的东西……” 这份冷静,正是他对历史进程有着超越常人的预判。

胜利前夜,他已动手

这份对终局的洞察,让他没有沉湎于胜利的喜悦。日本投降前夕,毛泽东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部署,将战略重心从“抗日”悄然切换到了“战后布局”。

一九四五年八月上旬,国际局势瞬息万变。八月六日,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。

八月八日,苏联对日宣战,出兵中国东北。日本的败局,已是板上钉钉。

毛泽东在八月四日给李先念的电报中,还曾保守地估计抗战尚需一年。但到八月十日,《毛泽东年谱》记载,他已得知日本准备投降。

这意味着,他有了几天宝贵的时间差。他立刻开始调兵遣将,一系列军事指令密集发出。

他命令各解放区部队做好准备,接收日伪军的武器装备。军队的重心,正从敌后游击战,转向了争夺城市的正规战。

抢占东北,是其中最核心的战略考量。那里工业基础雄厚,资源丰富,更是未来局势的关键。

毛泽东深知其战略价值,迅速命令冀东、山东等地的部队,火速挺进东北。这些行动,都在日本正式投降前完成。

八月十日,朱德总司令代表中共,向日伪军发出“最后通牒”。这不仅仅是军事威慑,更是在政治上抢占先机,争夺受降的主导权。

香槟变战书

当日本正式宣布投降的那一刻,中国的主要矛盾瞬间发生转换。民族矛盾退潮,国共两党围绕胜利果实的争夺,立刻白热化。

蒋介石方面反应迅速,立即下令各解放区军队“原地待命”,企图将中共排除在受降范围之外,独吞胜利果实。

同时,他紧急请求美军空运其主力部队,抢占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。意图迅速控制全国,将共产党军队排除在外。

毛泽东对此毫不退让。他不仅拒绝了蒋介石的命令,更亲自撰文,如《蒋介石在挑动内战》,在舆论上揭露国民党的真实意图。

双方围绕受降权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较量。蒋介石认为国民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,所有日伪军都应向其投降。

而中共则强调,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,有权接受日伪军投降,建立属于人民自己的政权。

抗战初期,国民党拥有两百万军队,而共产党只有四万余人。但抗战后期,国民党保存实力,主力调往西南;共产党在敌后发展壮大,军队接近百万。

两种截然不同的抗战路线,最终在胜利的刹那进行了一场大摊牌。庆祝胜利的香槟还未喝尽,内战的战鼓已然响起。

笔者以为

毛泽东在八月十五日的冷静,并非麻木,而是因为他早已洞悉:日本的投降,绝非和平的最终降临。它仅仅是另一场更大规模、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的开始。

他预先的战略部署,特别是抢占东北的决策,使得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初期就占据了重要的战略要地。这为后续的胜利,打下了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