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勒斯坦国要来了?英法加突表态,美国和以色列紧张了!
在约旦河西岸,这片本应孕育巴勒斯坦国的土地,如今约有超过50万犹太定居者牢牢扎根。几乎每天,定居者义勇军都要和当地巴勒斯坦人爆发冲突,攻击、报复成了某种常态。定居者计划还在扩张,巴勒斯坦人被迫搬离,换来的不是和平,而是新的仇恨。
以色列一些高官已经公开喊话,这地方迟早要被彻底吞下。建国,似乎离巴勒斯坦越来越远。所谓“两国方案”,如今在以色列政界已经成了被踢来踢去的稻草人,没人再当真。
走进加沙,这里更是满目疮痍。21个月的战争过去,民用设施几乎被夷为平地。200多万人被围困在废墟之间,每天与饥饿和死亡赛跑。就算侥幸活下来,也可能随时被迫“自愿迁离”,背井离乡,永无归处。
这里的人们,除了顽强地活着,还能做什么?这不是生存,是挣扎。而在以色列,不止一位知名外交官放话称“两国方案”已死,内塔尼亚胡干脆冷脸:“不接受,不讨论。”去年以色列议会更是一锤定音,用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——巴勒斯坦?没门。
所谓选择,只剩下两条路:留在“大以色列”,享受低人一等的待遇;或者,被彻底赶出去。这不是假设,而是现实。
美国这头,也没打算救场。特朗普政府早早把巴勒斯坦建国撂在一边。其实20年来,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,口头支持是有的,行动基本等于零。现在,共和党鹰派和以色列右翼结盟,对巴勒斯坦人的主张越来越不耐烦。
还有一位现任驻以色列大使迈克・赫卡比,刚刚大言不惭地说:“我不相信在我们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巴勒斯坦国。”这话放在美国主流社会,说得轻巧,分明是在告诉世界:别做梦了。
美国其实和以色列在联合国演这出戏时配合得天衣无缝。新一轮风暴,正好出现在联合国的舞台。法国和沙特本月联合发起行动,要求全世界那些还没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,在9月5日前必须做个姿态:如果以色列不解决加沙人道危机,巴勒斯坦就该被承认。
法、英、加三国动作堪称罕见。加拿大总理卡尼干脆直接说了:“加拿大谴责以色列政府让加沙局势恶化到这种程度。”法国外交部长巴罗也在联合国喊话,强调唯一现实的选择就是“两国方案”,并呼吁激励以色列“迈开步子”。
英国、加拿大,包括法国,眼下都在考虑用承认巴勒斯坦国给以色列增加压力。美、以则干脆抵制会议,内塔尼亚胡一句“全无成效,时机不对”堵死所有谈判;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布鲁斯更是直斥这场联合国会议是“精心策划的噱头”,把外交当做场地推,不觉得脸红。
但法国和沙特不这么看。他们认为这种“跳出死循环”需要先做政治表态,再推动双方谈判,至少能为外交争取点真正的话语权。沙特评论员谢哈比说得明白:这不是给巴勒斯坦“奖励”,而是要把恶性冲突引回到有规则的谈判桌上。这种说法实际就是国际社会最后一点点耐心的反映。
不过说到底,欧洲国家能有多大影响?现实情况是,这些国家承认巴勒斯坦,即便达到了,依然摆脱不了美国和以色列的政治天花板。而以色列则借欧洲谴责来转移国内视线,反对派拉皮德也高调批评法国,认为给巴勒斯坦“奖励”就是变相鼓励哈马斯。他们急于把自己塑造成民族安全守护者,不惜拉高对立。
长期来看,欧美内部的撕裂日益明显,但巴勒斯坦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以色列人手中。过去十年,人们已经无数次预言“两国方案”难以为继。有人批评这根本是浪费时间,还不如想点新办法,甚至建议跳过“分治”,寻求真正平等共存的方案。
来自阿拉伯阵营的观点也变了味。一位埃及高级官员冷冷抛下一句:“以前以色列人说找不到和平伙伴,现在看来是以色列没有和平伙伴。”言下之意,如果不能实现巴勒斯坦建国,以色列也别指望跟阿拉伯世界稳定共处。这不是威胁,而是现实。
在加沙屠杀依旧,外交斡旋越来越像场闹剧。如果不对屠杀实施者施加真正的物质压力,不剥夺屠杀的武器,和平根本无从谈起。连前巴勒斯坦谈判代表和美国前中东事务官都开始反思,认为与其一再“画饼”,不如探索新的出路。这一次,终于有人直言不讳:应该抛弃虚伪的“两国”假象,直接寻路平等共存,否则就是绕圈子。
所有的方案、谈判和国际表态,归根结底碰到一堵铁墙——以色列铁了心不答应,美国则帮着兜底。哪怕法国、加拿大再怎么表态,最后执行权和话语权还是在特拉维夫和华盛顿。
过去20年,巴以间的外交游戏大多以巴勒斯坦人的失望和加沙的废墟为终局。每一次承认、呼吁、外交手势,只要以色列和美国铁板一块,现状就不会变化。
游戏规则没改变,巴勒斯坦人的困境也不会有奇迹式的逆转。眼下所有的喧闹和承认,不过是把枷锁描了个花边。现实永远是:加沙的废墟、以色列的拒绝、美国的冷漠、欧洲的小修小补,局里人看得门儿清,局外人看得心焦。
在这个困局里,谁还相信“我们有生之年”能看到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?
答案,几乎昭然若揭。
热点资讯/a>
- 《暗黑破坏神:不朽》全新职业德鲁伊 现已正式上线
- 平谷市政清淤工程:绿色环保下的城市脉络畅通行动
- 这几个生肖太牛啦, 超会打交道, 7 月开口就来钱, 生意大
- 17173新游期待榜:《明末:渊虚之羽》正式发售 《米姆米姆
- 美日关税风暴背后,日本到底赢了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