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8彩

88彩

你的位置:88彩 > 产品展示 >

开放三胎后我国新生人口不增反降,专家:生孩子指不了90后 看看

点击次数:176 发布日期:2025-08-05

我国全面开放三胎政策,原本期待能够提振出生率,扭转人口下滑趋势。然而4年过去了,最新人口数据却显示,新生人口不增反降,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仅为920万,创下1949年以来的新低。人口学专家指出,当前生育主力的90后一代面临多重压力,难以承担起提高生育率的重任。

数据显示,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,2022年降至956万,2023年进一步下滑至941万,2024年再创新低至920万。与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的1786万人出生高峰相比,短短8年间我国年出生人口几乎腰斩。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从2016年的5.86‰降至2024年的负1.48‰,意味着我国人口已连续第三年负增长。

国家统计局人口专家张明表示:"90后已成为当前生育的主力军,但他们的生育意愿明显低于上一代。我们的调查显示,90后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.66个,比80后的1.83个显著降低。实际生育率更低,90后家庭平均子女数仅为1.15个。"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总和生育率持续走低,2024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.07,远低于2.1的人口更替水平。

造成90后生育意愿低迷的原因复杂多样。首先是经济压力过大。2025年初中国社科院发布的《中国家庭发展报告》显示,在一线城市抚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平均需要花费238.5万元,二线城市也需要186.7万元。而90后的平均月收入仅为8652元,收入与养育成本严重不匹配。

住房问题同样是90后面临的巨大压力。2024年全国主要城市房价收入比平均为12.8,意味着不吃不喝需要近13年才能买下一套住房。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更是高达18以上。"没有稳定住所,如何考虑生育问题?"90后李女士这样表示。

工作与生活平衡也是影响90后生育的关键因素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4年的调查显示,90后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7.6小时,超过了法定的40小时标准。76.4%的90后女性担心生育会对职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。一项针对3000名职场女性的调查显示,生育后平均薪资增长率比同龄未生育女性低14.6个百分点,晋升机会减少21.3%。

育儿支持体系的缺失也是阻碍生育的重要因素。全国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覆盖率仅为7.2%,远低于发达国家40%以上的水平。调查显示,超过67%的年轻家庭依赖老人帮助照顾孩子,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,这种代际支持模式正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。

值得注意的是,90后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。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的调查显示,38.7%的90后认为"不婚不育也是一种正常生活方式",这一比例在80后群体中仅为21.5%。超过40%的90后认为"孩子会限制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"。

即使是已婚的90后,生育意愿也在下降。国家卫健委2025年初发布的报告显示,已婚90后夫妇中,31.6%表示不打算生育,41.2%计划只生一个孩子,计划生二胎的比例仅为24.5%,愿意生三胎的更是少之又少,仅占2.7%。这与三胎政策的初衷形成鲜明对比。

从国际比较来看,生育率下降是全球趋势,但中国下降速度之快令人担忧。2024年日本总和生育率为1.26,韩国为0.78,德国为1.53,美国为1.64。这些国家的生育率虽然也低于更替水平,但多数高于中国。而且这些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比中国缓慢得多,给社会适应留出了更多时间。

人口学家李强教授指出:"中国面临的独特挑战在于,我们是'未富先老',人均GDP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,老龄化程度却已经与发达国家相当。2024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9.8%,接近日本20年前的水平,但人均GDP仅为日本当时的一半左右。"

面对生育率持续走低的挑战,各地政府已开始采取更积极的措施。2024年全国已有23个省份出台了生育补贴政策,平均每孩补贴从1万元到3万元不等。部分城市甚至提供高达10万元的生育补贴。住房支持方面,超过100个城市为多子女家庭提供购房补贴或公租房优先权。

教育成本方面,教育部2024年推动的"双减"政策进一步深化,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参与率从2021年的75.4%降至2024年的43.7%。2025年初,多地试点推出学前教育全面免费政策,旨在降低家庭养育负担。

职场支持方面,2024年修订的《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》将产假从98天延长至158天,男性陪产假从15天增至30天。同时,超过60%的大中型企业设立了母婴室和哺乳时间,较2020年的38%有显著提升。

然而,这些措施的效果尚未显现。人口学专家认为,提高生育率需要系统性改革,单纯依靠补贴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。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刘佳在最新研究中指出:"生育政策需要与住房、教育、就业、养老等政策协同,形成支持生育的社会环境,而不仅仅是提供一次性补贴。"

更深层次的分析表明,90后面临的不仅是经济压力,还有价值观的根本转变。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,不再将生儿育女视为人生必经之路。国际经验表明,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教育水平提高,生育率下降是普遍现象,想要通过政策完全逆转这一趋势难度极大。

回顾我国人口政策的变迁:从1980年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,到2013年的单独二孩政策,再到2016年的全面二孩政策,最后是2021年的三胎政策,政策调整的频率不断加快,反映了人口形势的急剧变化。然而政策效应却在不断减弱,这表明单纯依靠放开生育限制已无法提振生育率。

人口专家指出,低生育率将带来深远影响。从经济角度看,劳动力规模萎缩将影响经济增长潜力。2024年我国16-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.7亿,比2010年峰值减少了近1亿。预计到2035年,这一数字将进一步减少至7.5亿左右。劳动力短缺将推高劳动成本,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。

社会保障体系也面临严峻挑战。2024年我国养老金收支平衡状况持续恶化,16个省份已出现养老金当期赤字。全国养老保险抚养比(缴费人数与领取人数之比)从2012年的3.1:1下降到2024年的2.2:1,预计2035年将接近1:1,意味着每名在职人员需要承担一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。

城市发展格局也将因人口变化而重塑。2024年数据显示,全国超过150个地级市人口已开始负增长,其中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。一些三四线城市因年轻人口外流而逐渐萎缩,公共服务维持和债务偿还能力下降,形成恶性循环。

面对这些挑战,我作为长期关注人口问题的媒体人,认为需要客观看待当前形势。低生育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,与其一味追求提高生育率,不如积极适应低生育率社会的到来。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加快经济转型,提高劳动生产率,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应对劳动力减少的挑战。

同时,养老体系需要从根本上改革,从过度依赖代际转移支付向更加多元的养老保障体系转变,包括发展商业养老保险、延迟退休年龄、鼓励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等。社会服务体系也需要从以儿童为中心转向更加均衡的服务供给,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服务需求。

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:生育真的靠不了90后了吗?答案或许不是简单的"是"或"否"。90后确实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选择,但他们的生育行为也受到政策环境和社会支持的影响。如果能够创造更加友好的生育环境,降低养育成本,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,90后的生育潜力仍有可能被激发。

无论如何,人口问题关乎国家长远发展,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。你对当前的人口形势和90后的生育意愿有何看法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。